你的企业网站,为什么总像穿着睡衣见客户?
前两天遇到个创业者朋友,正为自家官网发愁。"明明花了两万块做的,客户却说看起来像十年前的乡镇企业!"他端着咖啡直摇头。说实话,这场景我见太多了——很多企业老板砸钱建站,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个电子版宣传册,访问量还不如楼下打印店的传单。
企业网站的设计迷思
先说说最常见的三个坑。第一是"堆砌狂魔",把公司历程、团队合影、产品参数一股脑堆在首页,活像把会议室搬上了网。第二是"特效爱好者",非得让每个图标都转着圈飞进屏幕,结果用户等加载等到想砸键盘。最绝的是第三种,"佛系建站派",首页挂着五年前的活动横幅,联系方式还是停用的座机号。
有次我打开某制造商的网站,弹出窗口立刻把我逗乐了——"欢迎访问!本网站最佳浏览效果:IE6浏览器,分辨率800×600"。好家伙,这古董级审美怕是连博物馆都嫌过时。
用户其实很"肤浅"
咱们得承认,现代人浏览网页跟翻杂志没两样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用户平均只用15秒决定是否继续停留。这意味着什么?你的首屏必须像橱窗里的当季新品,而不是仓库里的积压库存。
我常建议客户做个小测试:把网站截图发到朋友圈,配文"猜猜这是做什么的?"如果连老同学都看不出来主营业务,问题就大了。去年有家做智能家居的客户,首页大图居然是会议室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握手——这谁能猜到是卖智能门锁的?
移动端不是缩小版
现在还有人在用"手机版网站"这个词吗?可怕的是,某些建站公司真就简单粗暴地把PC版等比缩小。上周帮餐饮客户做诊断,发现他们的移动端菜单要横向滑动七次才能看完——谁吃饭前愿意玩这种解谜游戏?
更糟心的是表单设计。有次我试着用手机给某学校网站填咨询表,生日选择器要手动输入"1990年1月1日",地址栏要填省市区街道四级下拉菜单。提交那一刻,孩子都能打酱油了。
内容要会说人话
见过太多"集团型矩阵式生态化反"之类的鬼话。有家做办公家具的,产品描述写着"采用人类工程学原理设计",我看完只想问:难道还有用狗类工程学设计的椅子?
建议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用户语言。就像给丈母娘介绍工作,别说" SaaS 解决方案提供商",说"帮别的公司省钱的软件"就懂了。有个做工业轴承的客户,把"高精密轴向承载"改成了"让机器少出故障的小铁圈",询盘量立涨30%。
设计中的隐藏彩蛋
好的企业网站都藏着小心机。比如物流公司会在联系页面放运费计算器,律师事务所把免费咨询按钮做成紧急出口的红色。最绝的是某宠物食品品牌,404错误页面是只叼着"页面走丢了"牌子的柴犬——既化解尴尬又强化品牌。
导航设计也有讲究。见过把"关于我们"改成"我们是谁"的,把"产品中心"写成"能帮你什么"的。语言一变,点击率就能差出两倍。就像相亲时问"你月薪多少"和"平时喜欢怎么安排周末",后者显然更讨喜。
技术不能拖后腿
别再迷信"高大上"的技术了。某客户非要首页放3D展厅,结果用户在星巴克连加载条都看不见。现在轻量化设计才是王道,就像高铁站指示牌,要的是秒懂,不是炫技。
说到速度,有个反直觉的发现:用户宁愿看5秒广告等快速加载,也不愿看2秒广告等慢速加载。就像电梯里的陌生人,安静的30秒比尬聊的15秒更难熬。
持续运营才是开始
很多企业把上线当终点,其实才是起点。就像买了健身卡不等于拥有腹肌,得持续训练。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某培训机构,每周更新"学员故事"专栏,既丰富内容又获取案例。
数据分析也不能少。有次发现客户网站90%的流量都来自某个冷门产品页,果断把这篇"灰姑娘"调到首页C位,三个月后这款产品成了爆款。你看,用户比你更懂该卖什么。
说到底,企业网站不是面子工程,而是24小时在线的销售团队。它该像你最得力的业务员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,该专业时专业,该亲切时亲切。下次看到自己网站时,不妨假装是第一次接触行业的客户——你能在三秒内找到想要的东西吗?如果不能,可能该考虑换个"数字门面"了。
(正好写到这儿,突然发现开头那个朋友的网站改版完成了。新首页直接放了张车间里工人调试设备的实拍图,配文"每台机器出厂前要经手7道检测"。这才对嘛!)